傳統上,大家總認為發燒是件壞事。一旦發燒不退,有些民眾會到處換醫師看,形成醫療資源的浪費。近年醫學界對於發燒的研究,才發現我們對於發燒居然有那麼多錯誤觀念。人們生病會發燒這件事,其實具有重要的生理意義。一旦對病人的發燒做出不適當的處置,有時反而有幫倒忙的危險。
迷思之一:發燒都是有害的,燒太久可能把腦子燒壞。
我們的叮嚀:
很多研究顯示適度發燒可以提升免疫系統的效能,也有研究顯示動物用大量退燒藥反而會增加敗血症的死亡率。人類生病的時候發燒,算是一種保護性的本能反應。41℃以下的發燒不會對腦神經組織直接造成傷害,目前沒有任何證據顯示高燒本身會對神經組織造成永久性的傷害。一般口耳傳說發燒把小孩腦子燒壞的事例,都是因為那些小孩罹患了腦炎、腦膜炎等疾病,發燒只是這些疾病的一種症狀,真正影響腦部的是腦部嚴重感染病症。
迷思之二:高燒不退的話必須打點滴才會退燒。
我們的叮嚀:
反覆發燒與退燒的過程中,病人需要流很多汗散熱,所以身體容易缺乏水分,打點滴頂多只有補充水分的效果,對於發炎性疾病引起的發燒並無退燒效果。發燒病患任意打點滴,不但不會有治療效果,也可能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
迷思之三:生病發燒的時候,睡冰枕會有退燒效果。
我們的叮嚀:
人體因為感染等各種疾病出現發炎反應的時候,白血球製造的一些小分子會作用在腦部的體溫調節中樞,而使體溫的定位點上升,於是人體會進行很多生理反應使體溫上升。這就好比說發燒的時候,我們的腦子會認為38℃以上才是正常體溫,冰枕等物理退燒法違背腦部的設定而讓熱量流失,就好比把熱水器溫度設在100℃,一面插電加溫,一面卻一直丟冰塊進去,不但讓病人有寒冷的不適感覺,也會增加無謂的能量消耗。對於代謝疾病、慢性心肺疾病、慢性貧血等患者而言,他們無法應付突增的能量需求,可能導致代謝機制崩潰或心肺衰竭,這類病人發燒時使用冰枕的危險性更高。
迷思之四:使用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表示醫師開的退燒藥沒效。
我們的叮嚀:
一些民眾認為吃退燒藥以後如果又燒起來,就表示醫師開的藥沒有效,所以會去找其他醫師,導致醫療資源的浪費。事實上,各種退燒藥的效果都只能維持幾個小時,如果疾病的過程還沒結束,退燒以後又燒起來是很常見的事情。常見的呼吸道或腸胃道病毒感染大多沒有特效藥,其中有些病毒感染可能持續發燒達一週或甚至更久。如果發燒不退,必須持續就醫尋找有無其他特殊病因,而非怪退燒藥無效,或盲目輾轉求醫於不同的醫療院所。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