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兒童的生理狀況要考量:
兒童因為體積小,體內含較高比例的水份,當發燒或腹瀉時,可能會造成嚴重的水份與電解質的失衡,所以須注意適當的補充水分。另外小兒的體內器官也尚未發育成熟,代謝系統和成人有所不同,這些差異會影響藥品的吸收、分佈、代謝、排除,如此對藥品所導致的副作用也呈現不同的敏感度和嚴重性,因此兒童用藥不論在用藥選擇、劑型的選擇、劑量的決定上都需要醫師做特別考量。
二、小兒藥物的劑量要特別注意:
最精確的用藥劑量應是根據研發藥廠提供的資料,再按照小兒年齡、體重、體表面積三種方法計算小兒用藥的劑量。小兒對藥物劑量反應較敏感,服藥劑量要求精確計算,不同的年齡、或是相同年齡不同的體重,藥量也不同,過少達不到治療效果、過多則徒增副作用,請務必遵守用法用量的規定,不要擅自改變藥量。另外就醫時請注意核對小兒給藥之正確劑量,因小兒的劑量可能會出現小數點劑量,例如1.5cc勿給成15cc,有任何疑問應馬上請教醫或藥師,切勿擅自用藥。
三、小兒藥物的給予要用心:
- 口服製劑:醫師處方小兒用藥會盡量選擇兒童專用藥劑以增加小兒用藥之安全性。兒童藥劑包括液劑、糖漿、懸浮液、咀嚼錠、酏劑等,大部分這類的製劑會做成小朋友較能接受的口味,例如糖漿,是將有效成分和糖漿及矯味劑混合而成的。在懸液劑的部分,有些是需要家長於服藥前先加適量的冷開水溶成懸液劑才可服用,使用之前一定要搖勻,使得每西西的含藥量和醫師預期的相同;使用後也應注意是否須放置冰箱內冷藏,並且於有效期限內用完。餵藥時,嬰幼兒應儘量以滴管、餵藥器或藥杯分次給,漸漸成長後,可加以適時的安撫、鼓勵或溝通,不要強制灌藥,以免藥物嗆入呼吸道或日後抗拒吃藥。在錠劑、膠囊方面,四歲以下兒童,應避免吞服整粒錠劑或膠囊,以免噎到;四歲以上的兒童一般可以吞服錠劑或膠囊。如果不是腸衣錠或緩釋劑型,可先壓碎錠劑再餵食。如果小朋友吃藥之後一小時內吐出,原則上可再補充半量,若在二小時之才吐,一般則可不必補充。
- 肛門栓劑:用栓劑時要讓小朋友側身彎曲躺好,將栓劑輕輕推入一指深度,並捏住肛門2~3分鐘,以免栓劑被肛門擠出。此種給藥法可能會受排便的影響,若一直腹瀉,藥品還來不及吸收就被排出了,此時需考慮採用其他給藥方式。同時過於頻繁的使用栓劑可能導致局部的過度剌激,請小心謹慎的使用。
- 外用製劑:如皮膚科用藥。小朋友皮膚角質層薄,加上水分比例較多,對藥品通透性較好,許多外用藥有經皮膚吸收的危險,如全身大量塗抹類固醇,可能造成全身的副作用,紅藥水可能造成汞中毒,紫藥水可能造成蠶豆症的發作,需遵醫囑使用。使用眼睛滴劑時,切記不要接觸滴管,以免汙染藥品,若只有一眼感染,最好兩眼都點藥水,應從未感染的眼睛先點,再點感染的另一眼。且為了增加眼藥水與眼睛接觸的時間,以提高藥效,在點眼藥水後最好能閉眼五分鐘,或是用手指壓迫眼內角近鼻端處,防止藥水進入鼻淚管排泄掉。而使用兩種以上眼藥水時,須隔5~10分鐘以上,以免第二種藥水會將先點的藥水沖洗掉。懸浮劑眼藥使用前要先搖均勻。先點眼藥水,後點眼藥膏。眼藥水點一到二滴即可,眼藥膏約擠出一分分長。耳用滴劑使用前要先將藥水瓶握於手中數分鐘使之溫暖(但不可直接加熱藥瓶以免藥水過熱灼傷耳道),振搖藥瓶,讓孩子側躺,頭微向側傾、耳朵滴入處朝上。將藥物滴入耳朵,滴完後維持原狀1至2分鐘,以免藥物流出。和眼用藥水一樣,不和他人共用,要避免汙染,一旦汙染要立即丟棄!
四、藥物的儲存要小心:
溫度、溼度及光線是影響藥品安定性的三個主要因素,要選擇適合的保存方式。藥品應選用小孩不易打開的安全容器來儲存。注意藥物勿與食物放在一起以免小孩誤食。一般的營養補充品如鐵劑、鈣片等健康食品也請存放於小孩不易拿到的地方,因「營養品」同樣可以造成嚴重的中毒症狀,甚至致命!
五、其他注意事項:
大人服藥時不要被小孩看到,以免小孩模仿。最安全、最好的沖服藥物飲料是白開水,一般不建議將藥物加入牛奶中或與牛奶一起喝,咖啡、茶葉、可樂都要避免。有些藥物不建議用於孩童,如四環素、磺胺藥、及部分抗生素等,大人不應隨意將自身服用藥物給兒童使用。另外,兒童腹瀉時可能使用具吸附作用之止瀉劑,如含Kaopectin或Dioctahedral成分之懸浮液或粉劑等,為避免其吸附作用影響其他藥物作用的發揮,須跟他種藥物或食物有一小時以上的間隔(之前或之後)才可以服用。
注意兒童用藥安全不只是醫護人員的責任,家長需多一份關心,幫助孩子正確服藥;若孩子吃藥遇到困難時,不妨向專業的人員請教,甚至可請別人示範,才可得心應手。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